时代发展到近代时,门窗品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?今天就跟窗出名门·家一起来看看近代门窗发展史。
明清时期,上海地区建筑上所用的门窗,都是木门窗,常见的门有板门、格扇门、屏门、栅栏门等,常用的窗有支摘窗(和合窗)、长窗、槛窗、横风窗等。近代门窗的发展,木质门窗简化窗扇格子的格局,材料转变为钢材和木材并举;钢制门窗少量进入中国;采用彩色玻璃和透明玻璃,木窗采用了合页、插销、风钩等五金件。
1.早期的木窗阶段
(1)木窗前期木框与纸的结合
前期,门窗全实木制作,在窗户上糊纸,起到挡风和采光的作用,木窗采用天然漆油漆。
全实木木窗
(2)木窗后期木框与玻璃的结合
清朝末年,洋务运动的开启使得玻璃正式进入中国。当时此等“奢侈品”只有上层社会、大户人家才有资格和能力将其使用在门窗上。因其价格昂贵,先开始用的还是紫禁城的各个宫殿,油纸逐渐从宫廷中消失。在鸦片战争以后,玻璃制品大规模进入中国。
上海开埠后,从国外引进新式的洋门,一般用洋松或柳桉制造,多为单扇或双扇,门窗上有腰头窗(亮子),早期门窗洞多为拱形,所以腰头窗也做成拱形,后变成矩形。门窗上用大面积的玻璃采光,既有普通白玻,也有彩色压花玻璃。在室内门窗框与墙相接的部位,会有贴脸板、筒子板等来盖住缝隙。
崇思中学的木门
(3)铅条玻璃窗
铅条玻璃窗指用铅、铜或锌嵌条镶嵌的玻璃窗,早期大多为彩色玻璃,主要用于教堂、洋行、高等住宅和娱乐场所中,比如1869 年完工的圣三一堂,首先采用彩色铅条玻璃窗,构成了该建筑的特色;徐家汇天主教堂也有大面积的彩色铅条玻璃窗华懋饭店(今和平饭店北楼)底层大堂和八层宴会厅有大幅的铅条彩绘玻璃,为装饰艺术风格。后期出现单色玻璃或白玻璃的铅条窗,用于普通的花园别墅中。
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彩色铅条玻璃窗
铅条窗
(4)百页门窗
百页门窗也是从西方传入的,装于外立面的门窗上,一般是外侧为百叶窗,内侧还有一层玻璃窗,可以起隔热、遮阳和通风作用。百叶片表面呈弧形,每一片百叶可上下翻转,通过背后联动的拉杆来控制百叶开启的角度,以调节通风和采光量,百叶片闭合后很严密,几乎不透光,以确保私密性。早期外廊式建筑大量采用百叶门窗,如 1893 年竣工的上海中期江海关,已装有百页窗;后来的广泛运用于花园住宅、教堂、学校等各类建筑中。
徐汇中学崇思楼百叶窗
2.钢门窗和玻璃的结合
钢门窗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。1911年钢门窗传入中国,主要是来自英国、比利时、日本的产品,集中在上海、广州、天津、大连等沿海口岸城市的“租借地”。1920 年前后,钢门窗开始进入上海。
当时的钢门,实际是一种落地钢窗,一般为两扇双合。1921 年建造的前日清轮船公司,已全部采用钢门,1924 竣工的原工部局大楼,全部采用英国进口钢窗,此后大型建筑相继采用。后来发展为定型钢门、钢窗,建筑师只要直接选用即可,1925年我国上海民族工业开始小批量生产钢门窗,到新中国成立前,也只有20多间作坊式手工业小厂。钢门窗开始都是用的实心材料,到后来才发展为空腹材料。
与实心钢门窗相比,空腹钢门窗来源广泛,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,而且节约用料,门窗框扇的抗扭曲变形性能更具有优势,空腹钢门窗的普及迅速壮大了我国的门窗工业。特别是在70-80年代,在国内“以钢代木”技术政策和资源配置方针的推动下,钢门窗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。年产量曾突破6000万平方米,市场占有率70%以上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钢老大”。
美龄宫钢窗
老虎窗
老虎窗是上海民居的特色之一。十九世纪上海开埠后,西人来沪居住,带来了欧式的建筑。而地处北欧的英国气候寒冷多雪,为了避免积雪对建筑物的压力,他们的房屋大多为高坡度、尖顶样式,为了增加采光和通风,又在屋顶上开设了许多屋顶窗。
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,随着首都南京人口的增加,兴建了大批西式的官邸、别墅和民居。南京人利用住宅二楼空间较高及有斜屋顶的特点,在二层与屋顶之间加建阁楼。为了增加阁楼的采光和通风,于是在屋顶上开窗,这种窗也被称之为“老虎窗”。“老虎窗”遂成为民国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老虎窗
拱形门和镂孔铸铁门
拱形门和镂孔铸铁大门堪称民国建筑的重要特征。民国时期,在公共建筑、居住建筑及工业建筑中,采用拱形门和铸铁门的情况比较常见,而且拱形门和铸铁门往往比较低矮。如中央广播电台江东门发射台、故宫博物院南京古物保存库、中央体育场、基督教青年会、下关招商局候船厅、铁道部大院内的孙科公馆等。
金陵制造局 镂孔铸铁门
窗出名门·家是门窗行业安装规范标准参编单位,每位安装人员须通过服务培训认证方可上岗,执行文明施工,实行高性能原材+合理的结构设计,按装修风格的不同匹配合适的产品。我们有逾13万㎡规模化商场,前店后厂源头直供,门窗换新一站式定制。
【本文标签】 门窗
【责任编辑】